衡泰香港11号牌专题研讨会核心环节之一的圆桌会议中,衡泰香港总经理刘开军作为主持人,与四位重磅嘉宾——楚钢博士、王凡总、唐凯博士、陈宏博士,从宏观视野与实操落地展开两轮深度对话,干货满满。

PART 01
宏观视野与市场生态
刘开军
衡泰(香港)总经理
主持人发言
非常荣幸作为主持人,与四位嘉宾一起探讨关于香港11号牌与大湾区金融创新的话题。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重大战略,2024年大湾区经济总量已超越了纽约和旧金山两个世界级湾区,与东京湾区并列于全球经济规模第一梯队。而其中的香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超级联系人”、“超级增值人”角色,不仅是中资机构国际化布局的战略要地,并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随着中资金融机构国际化进程迈入全新阶段,中资机构现已成为香港金融市场的主力军之一。2024年中资机构在港的资产管理规模已达到3.09万亿港元,同比增长15%。
在第一轮讨论中,刘开军总分别请四位嘉宾从“历史发展、湾区优势、风险挑战、系统启示”的不同视角,分享了中资机构在大湾区及全球市场的战略机遇与定位。

楚 钢
花旗集团原MD高级基金经理
中金公司原首席运营官
四个发展阶段勾勒中资出海路径
楚钢博士以其丰富的行业经验与洞察,将中资机构在香港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关键阶段:
第一阶段(90年代):申银万国等券商设立香港公司,开启投行业务探索;
第二阶段(WTO后):QFII、QDII制度建立,中外资本基本贯通;
第三阶段(06-13年):香港监管放开内地基金公司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并开展业务,掀起驻港潮,驻港机构的数量不断提升;
第四阶段(金融危机后):中资机构开始海外并购,中信收购里昂、海通收购圣灵、银河收购联昌等,国际化进程提速。
香港有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中资机构过去在香港主要服务国际投资者配置中国资产,已逐步积累了一些能力和经验,应该抓住此次11号牌的机遇,这也是历史赋予中资机构的使命。

王 凡
中信建投(国际)衍生品交易部联席主管
三大独特优势凸显湾区战略价值
作为一线交易专家,王凡总从地域特点和业务实操角度深度剖析了粤港湾区的独特优势:
地理优势:粤港湾区不仅辐射太平洋,还通过马六甲海峡连接印度洋。在中美贸易格局变化下,即使太平洋贸易受影响,通过印度洋的贸易路线仍大有可为。
金融优势:香港将成为境外人民币的“深水港”,其在境外人民币交易中的地位不可撼动。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香港的衍生品交易大有可为。
税收优势:香港税率在全球范围内都很低,资本利得税为零,个人和企业最低税率仅15%,为衍生品交易提供了优越环境。
香港在90年代是国际资本投资港股参与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基地,未来则是中资机构参与境外市场,为企业与客户提供出海服务的枢纽。

唐 凯
广发证券风险管理部执行董事
广发控股(香港)首席风险官
直面挑战,风险管理的现实考量
唐凯博士以风险管理专家的敏锐视角,坦率分析了中资券商面临的挑战:
重中之重:中资机构稳健发展香港及境外市场,风险管理是重中之重。合规是业务的底线,风险管理是业务的上限。近些年发生过的多起风险案例,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核心差距:与国际大型投行相比,我们的风险管理体系经过多年模仿学习,目前存在“形似而神不同”的问题。框架、制度、流程和指标模型这些看得见的东西基本具备,但缺乏深层的风险管理文化和理念,重视程度也十分不足。
现实困境:目前中资券商系统化水平偏低,较难应对复杂衍生品业务的风险管理。香港及境外成熟金融市场没给中资券商 “从零建系统” 的时间,只能 “拿来主义”。此外,香港人才流动频繁,业务人员更倾向外购成熟系统,尽早开展业务,导致业务系统变更频繁,没有意愿设计系统建设的长期规划。

陈 宏
衡泰首席研究官
海外系统发展的历史启示
陈宏博士基于多年在国际金融机构的丰富从业经验,总结了海外金融机构系统建设的三个演进阶段:
第一阶段(90年代-2000年):业务驱动阶段。这是华尔街大力建设系统的阶段,此时业务线决定了系统建设,系统也能非常好地支持业务发展,并适应业务的发展与变化。
第二阶段(2008-2018年):监管驱动阶段。金融危机后监管趋严,此时的系统建设重心由支持交易,转向了满足监管报送等监管要求。很多机构推出了几十套业务系统,并投入大量人力进行了跨平台的数据整合。
第三阶段(2018年至今):技术驱动阶段。IT行业日新月异,各种工具不断涌现。此时API驱动成为了主流,并且机构建立了统一的数据底座,注重实时化和智能化的要求。
PART 02
实操层面的四大核心能力

刘开军
衡泰(香港)总经理
主持人发言
11号牌作为场外衍生品交易的核心合规资质,将重塑中资机构对接全球场外衍生品市场的路径与能力边界的同时,也是对机构全方位能力的考验。
中资券商唯有在组织体系、资产管理能力、风险管控能力、系统平台能力上同步进阶,方能把握新周期。
在第二轮讨论中,针对业务落地的能力建设方面,刘开军总分别请四位嘉宾从组织体系、交易能力、风险与数据、模型与平台四个维度,提出了各自看法。

楚 钢
花旗集团原MD高级基金经理
中金公司原首席运营官
组织体系的精细化管理
复杂性挑战:衍生品业务是非标准化的复杂产品,组织管控是核心难题。即使经验丰富的西方投行,在过去二三十年也频繁犯错,因为每种高度复杂的衍生品工具都具有独特性,需要差异化的管理方式。
监管特点:香港采用牌照为核心的监管体系,每个牌照都对组织架构、业务行为和人员资质提出严格要求,资本充足率与牌照类型需要匹配。11号牌的监管要求更加复杂,但这也恰恰为中资券商提供了系统性的学习机会。
管控体系:衍生品业务需要建立端到端的全流程精细化管理——从客户开始交易前的协议准备、销售人员的行为监管、交易台的规范操作、中后台的确认流程,以及全面的风险控制机制,只有在每一个环节都做到精细化组织,中资券商才能充分发挥这一领域的业务潜力。

王 凡
中信建投(国际)衍生品交易部联席主管
衍生品交易的市场机遇与能力建设
竞争格局:目前头部中资券商的衍生品交易已在香港深耕十余年。这是马太效应的典型市场,前10名投行承销香港所有IPO项目。与投行业务一样,前10名交易商也垄断了大部分衍生品交易量。
独特机会:香港完全牌照制为后来者提供了规范化的准入路径。虽然目前衍生品是小众市场,但交易量逐年增长且市场参与者较少。相比外资行系统多为内部研发与外采拼接的模式,中资券商可通过衡泰等专业服务商获得一站式解决方案,这为业务能力的快速提升创造了有利条件。
双重考验:一方面,衍生品定价理论假设不存在无风险套利机会,但实践中存在各种交易摩擦干扰市场秩序,需要在理论与实操间找到平衡点。另一方面,11号牌申请涉及券商、系统供应商、顾问等多方资源的协作,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广发证券风险管理部执行董事
广发控股(香港)首席风险官
风险管控的挑战与难点
重要价值:当前香港券商的业务格局中,投行业务的盈利集中在头部券商,经纪业务流量则被互联网券商主导。场外衍生品作为中资券商可以形成差异化优势的业务领域,有望成为未来重要的利润增长点和核心竞争力。
风险挑战:衍生品业务涉及市场、信用、操作、流动性等多维度风险类型,而且呈现“木桶效应”——任何一个维度的风险管控缺失都可能引发超预期的损失。11号牌的详细监管要求实际上为风险管理提供了全面的体系化指南,中资券商按照监管框架进行体系建设,可在较短时间内将风险管理能力提升至国际投行中等水平。
建设难点:实际建设中最大的挑战在于数据底座和数据中台的精细化构建。此外,虽然头部中资券商的内部模型法已推进多年,但实施效果仍有提升空间。若按照最高监管标准进行全面准备,将面临较大的资源投入压力,需要在合规要求与成本效益间找到最优平衡点。

陈 宏
衡泰首席研究官
模型建设、数据标准与系统平台
模型标准化:衍生品定价和风控模型经过多年发展,业界在模型架构和参数设定方面已形成共识,技术争议基本消除。随着衍生品市场日趋成熟,相关模型已高度标准化。在当前阶段,中资券商完全自主研发这些基础能力,投入巨大且无必要,借助成熟的第三方解决方案更为高效。
数据治理:海外金融机构在系统建设初期普遍忽视数据架构规划,2008年金融危机后开始着手数据整理时则面临了巨大困难,并且10年后又重新启动了数据治理。中资券商目前处于业务起步阶段,有机会从一开始就建立统一的数据底座,确保数据在跨业务、跨客户、跨监管场景下的无缝应用。
平台价值:衍生品处理链条非常复杂且较长,对产品而言从运营平台切入是极佳选择。数据治理通常定位为IT项目,但业务价值难以体现。实际这不仅是数据治理,也不仅是IT项目,而是结合IT系统与业务的综合平台,需要业务、风控与技术团队共同推进,才能真正发挥平台化的业务价值。

刘开军
衡泰(香港)总经理
最后刘开军先生总结道:
11号牌不仅是一张业务许可证,更是中资金融机构打造全球竞争力战略支点与起点,四位嘉宾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方向。
正如今天的主题“衍生无限,融合共赢”——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发展,需要整个行业生态各方通力合作、实现共赢。
未来11号牌必将成为香港连接内地与国际市场的重要桥梁,中资券商也必将在全球衍生品市场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