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11号牌:中资机构的机遇与挑战

在10月22日衡泰技术举办的“洞见机遇 共建大湾区金融生态——香港11号牌专题研讨会”上,三位资深行业专家在专题演讲环节,从不同视角深度剖析了11号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为中资机构提供全方位的洞察与指引。


从全球金融体系看11号牌的战略意义

楚 钢 

花旗集团原MD高级基金经理、中金公司原首席运营官


楚钢博士从全球资本市场的视角,系统分析了11号牌制度背后的战略意义、监管逻辑、实践路径等。

超越牌照:从参与者到主导者的战略转型

他指出,在当前人民币国际化迎来历史机遇的背景下,11号牌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业务牌照。这张牌照的核心价值,是中资金融机构合法、合规参与全球衍生品市场的入场券,也将推动中资机构从规则接受者或业务接受者,向主导者转型。

通过11号牌,机构可为走出去的中资企业设计对冲权益、利率、汇率、大宗商品价格等波动的风险服务与解决方案,为国际投资者提供基于人民币资产的衍生品服务,并将对提升中国资产的定价话语权起到重要作用。

监管本质:以风控为核心的全球标准接轨

从监管本质看,11号牌的核心并非增设业务门槛,而是“以合规筑基,以风控赋能”,推动机构建立真正接轨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2008年金融危机的核心教训,就在于场外衍生品监管缺失引发的系统性风险传导。

11号牌的最新征求意见稿,呈现了三大特征:

  • 资本要求的“风险敏感性”。引入与Basel协议接轨的风险资本计量方法,让合规资本要求更反映业务风险实质;

  • 风险管理的全流程穿透。涵盖模型治理、抵押品管理、交易数据和人员资质四大穿透,构建闭环风控体系;

  • 合规要求的动态迭代。通过征求意见稿方式让机构提前了解监管方向,以主动适配取代被动合规。

实践路径:“突破三关”构建核心能力

我们要突破合规关、能力关和生态关,实现从“合规达标”到“生态共建”的关键落地。

合规关突破,需要建立模型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以及抵押品管理系统与保证金计量模型,并打通交易、风控、报告系统的数据链路,避免合规风险。

能力关突破,强调“借力”与“自强”并举。纽约和伦敦用几十年逐渐发展起来的能力,我们需要通过借外力和自建相结合的方式快速提升,并落实到风控的数字化系统中。

生态关突破,要求构建协同共赢格局,借助专业服务商在风险计量及系统建设的经验,与其他持牌机构、清算所、托管行等生态伙伴形成联动,完善跨境衍生品交易的全链条服务。

楚钢博士最后总结道,中资机构抓住这一机遇,需以合规为基、风控为核、生态为要,携手行业伙伴共建大湾区金融服务生态,为金融强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从实践经验看衍生品交易的核心与争议焦点

Kevin JIAN(简洪枚) 

衡泰董事长特别顾问,花旗集团原MD高级基金经理、市场和对手风险分析负责人


Kevin博士从业务实践角度,深入剖析了独立价格验证(IPV)和信用估值调整(CVA)这两个衍生品业务处理的关键环节。


IPV与CVA:衍生品定价的双重防线

IPV(独立价格验证)与CVA(信用估值调整)是衍生品定价体系中的重要机制。

IPV是确认交易台内部得出的估值与独立估值相符的过程,用于确保金融工具的公允估值。

CVA则是反映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市场价格,用于评估其在无抵押衍生品合约违约时可能带来的潜在损失。

衍生品的CVA计算很复杂,最后的估值容易产生争议,因此IPV过程非常重要,是对估值的唯一独立验证机制,确保CVA的合理合规性。

对定价公允性的追求是金融业的核心原则。只有打牢这块根基,无论市场平淡还是剧烈波动时,金融机构才有穿越周期的底气。

争议的源头:数据与流程

CVA的计算在实际操作中潜藏大量不确定性。市场上很多衍生品缺乏直接报价,这时候只能依赖内部模型和假设。数据来源、模型假设、抵押品如何管理,都涉及多部门协作和大量数据的整合。如果流程控制不严,很容易造成内部价格与外部市场背离,进而引发争议。

中国企业的境外衍生品交易,就曾经出现过航空公司因原油价格波动和保证金不足,与国际银行之间产生重大争议和巨额补仓诉求的案例。又如在大宗商品和长期供应协议中,不同公司在抵押品估值、模型选取以及风险敞口评估方面存在理解偏差,直接导致仲裁甚至诉讼。

这些现实案例都说明,没有严格的IPV和科学的CVA流程,任何环节出现纰漏,都可能给企业和金融体系带来巨大损失。

XVA框架是全球监管的趋势

XVA,包括CVA(交易对手)、DVA(自身违约)、FVA(资金)、MVA(保证金)、KVA(资本)、LVA(流动性)、CoIVA(抵押品估值),其整体框架已成为全球监管和风险定价的重要趋势。

最后,Kevin博士总结道,IPV确保独立、公允的估值,争议常产生于市场流动性不足、不同的假设、模型和模型参数。而CVA整合了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现实中对财务和业务有重大影响。

未来,通过监管推动的标准化机制,机构持续提升数据治理能力、计算能力和流程合规性,将是行业共同努力的方向。


从监管框架看11号牌的实施路径

章 程 

毕马威金融业务风险管理咨询业务副总监


章程总详细解读了11号牌的监管框架和实施路径。作为协助起草监管框架的专业团队成员,他的分享极具实操价值。

豁免条件与合规要求解析

第11类牌照监管“场外衍生工具交易、诱使他人交易及就交易提供意见分析”三类活动。监管部门设置了“价格接受者”与“通过交易”两项重要豁免。

“价格接受者”相关概念经历十余年完善,于2025年5月正式写入《证券及期货条例》,具体是指订立场外衍生工具交易的最终使用者,其核心特征包括:以主事人身份订立合约、按报价出价,以及交易非为影响或改变市场价格。

采用“通过交易”豁免,是指安排客户与集团关联方交易的中介行为,若辅以Remote Booking,必须确保香港实体既无法律也无需承担经济风险,且不参与任何营销、议价或对冲决策,以及无“重新包装报价”,否则须全额申牌并建立不低于持牌标准的完整风控体系,方能与新规接轨。

资本要求与风控升级

第11类牌照相关监管框架,不仅要求持牌法团在场外衍生工具业务中遵守严格的合规准则,还对系统重要性人员的行为、场外衍生工具的保证金、估值、对账、文件记录、以及风险缓释措施提出具体要求。

2025年证监会针对第11类受监管活动,进一步修订了《证券及期货(财政资源)规则》,为不同类别持牌法团设定更为细致的最低资本规定,并调整了市场风险和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计算方式。新规还明确了根据不同产品与名义本金门槛适用的宽减资本要求。

根据证监会进行的市场调研,目前已有51%的场外衍生品交易商符合证监会建议的最低资本要求,另有20位交易商计划通过增资达标,总计约70%的交易商能符合最低资本要求,他们占香港OTCD交易商受访者成交总额的99%。

最新咨询文件重点解读

2025年《证券及期货(财政资源)规则》咨询稿,在最低资本要求及速动资金计算、市场风险计量、交易对手信用风险计量、内模法的申请与监管方面,都进行了更新。

市场风险和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计量,维持原有框架,但基于17年咨询结果及巴III,对扣减率、Alpha值(调至1.4)、集中风险、非流动性工具、CMS及CVA算法等关键参数进行了修订,并与《银行业(资本)规则》对齐。

首次公开咨询的内部模型法(IMA)指引,除提出更具体的申请和报告要求外,要求持牌法团完善压力测试文档化、回溯测试附加因子及量化RNIM。

模型风险管理范围,也从IMA持牌法团扩展至全部RA11持牌机构,但采取分层监管:IMA须执行高频计量与报告,非IMA只需建立验证、审批和定期复核机制,整体提升衍生品风控与合规基准。


三位行业资深专家的深入解读,为我们全面揭示了11号牌的内涵,更为中资机构提供了应对挑战的有益思路与借鉴。

返回列表 Previous:信托风险管理,又下一城 Next:圆桌对话:11号牌的宏观视野与实操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