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泰研究 | 场外衍生品市场火爆,机构如何做好风险管理?

2020年对我国场外衍生品市场具有划时代意义,随着投资者增加、市场扩容、监管配套措施和规范,场外衍生品业务全面爆发,各家券商场外衍生品业务规模激增,交易收入大幅攀升。



场外衍生品,下一片券商蓝海


2019年和2020年,场外衍生品市场累计新增名义本金增速均在100%以上(2019年同比增幅106.78%,2020年同比增幅162.41%),2021年增速有所放缓,但整体仍呈上升态势。


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SAC)发布的《场外业务开展情况报告》,截至2021年10月,当年场外金融衍生品累计新增名义本金65588.66亿元。多家机构预测,衍生品业务或成为下一片券商蓝海,也是券商差异化竞争的重要业务。


面对业务发展机遇,我国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基础设施、运作机制、配套措施尚不完善,场外衍生交易缺少透明度,风险管理滞后于市场发展。值得一提的是,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在最新发布的《2021年全球场外衍生品市场改革进展报告》中提到“将中证机构间报价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证报价”)列入正式交易报告库名单”。这意味着在“交易报告库(TR)”举措上,中证报价已达到国际标准,在解决我国场外交易透明度问题上具有重要意义。



抓住机遇蓝海,风险管理能力是关键


除了交易报告库制度,近期监管对衍生品业务密集发布了多项配套政策,中证协先后发布场外期权业务管理办法、收益互换业务新规,四部委联合起草衍生品发展的指导意见,都对持牌经营,强化风控管理提出明确要求。


其中,互换新规强调:


证券公司应当加强收益互换业务规模和对冲交易持仓集中度控制;

证券公司应当将收益互换业务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对收益互换业务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类风险进行准确识别、审慎评估、及时应对和全程管理。


相信随着业务规模增长、监管体系完善、风险管理能力提升,整个市场将朝着更规范、高效、安全的方向快速迈进。


据悉,证监会早前对16家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落实情况开展了现场检查。监管按照“风控能力与业务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和分类监管思路,综合考虑各家公司的违规情节、后果和性质,对涉及违规的公司依法采取不同种类的行政监管措施。


检查发现,被检查公司在落实全面风险管理要求上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从证监会网站“行政监管措施”栏目也发现,多家券商被机构监管部采取了行政管理措施,对某券商的责令改正措施决定中提到的违规行为包括:




其境外子公司系统对接未有效覆盖、尚未集成声誉风险管理模块、未实现衍生品业务相关希腊字母计算功能、相关指标依赖手工计算且未实现逐日盯市。


这进一步证明,在场外衍生品业务赛道上,能否形成壁垒、抢占先机,券商的风险定价和管控能力至关重要。



场外衍生品业务的风控特点及挑战


2021年8月11日,监管层面要求券商自查“雪球产品“风险,本轮自查,从一定层面反应了业务风险管控与投资高涨、规模持续上升出现的脱节。监管在提示风险的同时,更多用意是对机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场外衍生品业务的风险管控一直是市场、监管和机构关注的重点,利润和风险的平衡才是业务行稳致远的核心。


创新快、模式多、流程杂提高了风控程序挑战。从市场环境看,金融市场深化改革、跨境挑战加剧、金融业务创新成为必然趋势,风险管理要配合市场创新,将面对新业务、新产品模式、新客户服务方式的挑战,如何快速响应和构建创新业务的风险管理体系将成为业务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能力,也是业务机构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非标准、奇异性、跨纬度增加了风险定价难度。场外衍生品具有非集中交易、非标准化条款、更大的成交规模、更复杂的产品结构等特点,在风险管理上要求更高的风险定价和计算能力。场外衍生品还兼备跨资产、跨市场特点,从目前券商场外衍生品“机构化”发展趋势来看,要满足客户的定制化需求,场外衍生品奇异度势必增加。奇异结构、跨币种、跨资产的模型定价、希腊字母计算,是定价硬实力要求,需要有深耕这一领域的基本功和经验积累。


规模大、算法难、高效率增加了计算性能要求。场外衍生品业务已经是头部券商重要的利润增长点和业务支柱。存量、新增业务规模大,奇异结构合约的通用表达,兼具正确性和效率性的定价方法,实时报价和风控的响应,既是对计算性能的要求,更是对软硬件技术的挑战。


风险类型的多样化、形态的复杂化、风险传递交叉,以及风控程序和业务效率之间的平衡等,给金融机构场外衍生品风控实务带来挑战。风险管理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业务创新的程度和公司发展的高度,最终对公司发展带来深刻影响。



场外衍生品业务风控趋势和要求


当前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激增、资本市场避险需求增加、券商业务创新压力加大,都推动了场外衍生品市场的井喷爆发。监管从支持业务发展大方向加快出台配套政策制度,对业务发展过程中的风险管控提出明确要求。新业务、新结构、新政策都给场外衍生品风控带来更多的挑战。


未来的风控一定是依赖更完善的风险因子体系、更强大的模型定价引擎,以及体系化的风险管控流程和信息技术的支撑。



▷覆盖多资产、全风险的因子体系


我国场外衍生品的挂钩标的已覆盖利率、汇率、权益、商品、信用。考虑到业务创新可能,未来要支持一个跨市场标的的场外期权产品的风险计量,第一步就是业务的风险因子识别。而建立一套覆盖多资产、全风险类型的因子体系,才能具备一定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快速响应业务创新的风控需求。


基于风险因子的计量、风险限额设计,也要同时考虑市场风险、汇率风险、集中度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在风险指标选择上,要考虑价格、数量、盈亏、Delta、Vega、Gamma、Theta、Rho、VaR等;在限额管理上,要考虑风险容忍度、风险对冲策略,要将限额计算做精、做细,持续动态监控和调整。以SA-CCR计算为例,实际是跨风险的计量指标,即考虑了市场风险波动,又要计算信用风险损益。



▷配套的风险定价和计算引擎


建立一套兼顾性能和精确度的定价引擎是支撑业务开展和风控的核心能力。但场外期权结构的复杂性、奇异化对定价算法、系统计算性能又提出更高要求。如果考虑到业务品种创新,还要考虑对新品种算法的快速响应和解析,这依赖于丰富的模型和业务经验积累。


此外,还要考虑规避模型风险,建立风险量化评估机制和模型校准机制。根据模型风险管理的原则,通过合理选择、保守估值、谨慎建立和维护、充分验证、分级管理、统一管理等手段,一定程度上提高模型评估的科学性。风险计量追求的是将风险问题量化成少数几个指标数值,而信息的浓缩必然伴随一定的信息损失。整个流程中,信息要素的一致性也至关重要。



▷体系化的全风管理流程和系统


风险管控机制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以一个创新衍生品业务开展为例:


第一步需要考虑能否通过”新业务、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审批及后评价体系;

第二步是纳入衍生品风险管理的流程体系;

第三步则是依赖场外衍生品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将新业务及风控流程得以落地。


通过场外衍生品的风控系统,打通业务和数据通道,支持业务发展,落地模型和因子库,提升数据处理和计算性能;作为衍生品风控抓手,将多变环境和复杂业务并入成熟的风险管控体系,通过信息系统承载岗位角色职责,业务数据流转,模型开发、运用、校准,以及风险识别、计量、监控和管理全流程。



市场的创新诉求往往比预期来的更快。国内近几个月 “ESG指数”发布异常活跃,中金与中信银行已成功完成国内首笔挂钩“碳中和”绿色金融债的场外衍生品交易。


未来伴随ESG投资的发展趋势和市场潜力,同时出于产品创新和市场竞争的需要,挂钩ESG指数的衍生品将成为新的发展方向。而ESG衍生品的风险管理,既要解决传统资产(如ESG指数本身)的风险因子识别、计量,还将引入新因子概念(如ESG因子,或E、S、G独立因子),对新因子的定价又依赖数据积累和模型能力;从风控实务角度,在ESG品种支持、风控流程覆盖,以及系统落地层面,都对当前的风控体系提出前瞻诉求。





展望未来,场外衍生品业务创新加快、跨市场、跨资产布局已成为必然趋势,随之带来的国内、外市场联动性提升,市场不确定性积聚和放大,参与主体、产品结构更加复杂,风险管控难度升级,对风控系统的建设也提出更高要求。面对这一挑战,要短平快的响应当前场外衍生品业务的快速发展和风控要求,是需要深耕这一领域,有足够的研究沉淀和经验积累。


衡泰一直致力于金融工具定价和模型研究,有近十年服务金融机构的经验,已经:


实现了高通用、广覆盖、易拓展的支撑奇异合约表达的FpML语言;

搭建了一套覆盖多资产、全风险的因子库;

集成了多定价器设计的极速定价引擎和模型库;

有丰富的金融数据处理和风控系统建设经验,以及对市场新业务、新规则配套的研究和分析机制。


伴随着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衡泰将从数据、模型和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充分赋能金融机构,推动衍生品业务的高质量发展。

返回列表 Previous:评委都是诺奖得主!全球金融界这一重要奖项揭晓 Next:浦银理财 x 衡泰技术,开启银行理财资管“芯”引擎